服务热线:
13701270931
您的位置: 首页>技术文章>分子离子反应质谱原理、仪器及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

分子离子反应质谱原理、仪器及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

2025-08-20

一、技术背景与现状概述

目前,针对挥发性污染物的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技术(简称“气质分析”)。该技术虽能提供准确的分析结果,但存在明显局限:现场采样需用苏玛罐,耗时几分钟到几十分钟,样品送至实验室后,每个测试点的分析至少需要30分钟以上;实验后苏玛罐需清洗,否则可能导致结果偏差;灵敏度仅能覆盖ppb-ppm级别,无法直接检测更低浓度的污染物,需依赖额外样品处理手段。这些问题凸显出气质分析流程冗长、环节繁琐、分析速度慢、灵敏度不足等缺点,难以满足车间空气等场景的快速检测需求。

分子离子反应质谱原理、仪器及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

为此,一种快速、准确、操作简便且灵敏度更高的分析技术——分子离子反应质谱(IMR-MS)应运而生。作为近十年发展成熟的质谱新分支,IMR-MS能够快速检测小分子有机残留物(VOCs),具有测试简便、实时性强、成本低、耗时短等优势,在快速检测和趋势评估方面,较实验室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、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及车载移动测试技术更具竞争力。

近年来,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疫情后经济复苏,环境问题日益突出,分子离子反应质谱技术逐渐受到生产厂家和用户的广泛关注,相关技术与产品不断改进并日趋成熟。其中,韩国Young In Ace公司开发的ACE 1100 IMR-MS分子离子反应质谱仪,经环境领域大量应用验证,展现出毫秒级实时检测、pptv级高灵敏度及极低维护成本等特点,对提高半导体产品良品率、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显著帮助。

二、分子离子反应质谱仪的技术特点和指标

1. 实时性突出:作为实时质谱仪,分析频率可达每毫秒1次,远超传统技术。

2. 离子源性能优异:用于分析的离子源不受样品离子纯度或体积影响,保持高分析性能。

3. 分离与选择精准:采用双质量四极杆过滤器和反应室,实现快速准确的离子选择。

4. 定量方式:通过化学分离结合的定量曲线(MTF)实现定量分析,无需标准样品。

5. 高灵敏度覆盖:可使用3种正试剂离子和5种负试剂离子,实现亚pptv水平的定量/定性分析。

6. 分析范围广泛:可分析同位素、异构体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、部分无机物及卤素化合物。

7. 样品处理简化:无需任何样品制备过程,可直接分析含水气体样品。

三、与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技术(GC-MS)的对比

Contents

GC-MS

IMR-MS

样品制备

-根据分析物,这是必要的

-液体或固体样品需要额外的提取过程

-需要额外的载气将样品装入注射器

-气体样品或顶部空间样品需要较少的准备,但是 灵敏度也很低

-直接进样,不需要样品制备,

-节省了大量的样品制备时间。

样品分离

-分离程序是必需的

-分割或无分割模式

-需要额外的分离分析条件

-直接注入流量漂移管 -无需分离时间,可实时分析分析物 -机械分离(如柱分离)不是必需的

分析时间

-通常情况下,需要几分钟到45分钟

-从几秒到几分钟

-实时基础分析

灵敏度

-亚纳克水平

-这取决于样品基质和电离方法

-200 pptv

测量范围

-ppb ~ ppm

-ppt ~ 0.1%

机动性

-不稳定,无法用于移动实验室

-稳定,满足用于移动实验室要求

离子化

-电子轰击电离(70eV)

-化学电离

四极

-四极

-四极

 

EI源和化学原的质谱图对比

分子离子反应质谱原理、仪器及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

更少量的样品更好的信噪比

分子离子反应质谱原理、仪器及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

2pg、100 fg六氟苯,全扫描,选择离子 m/z 283.8

四、应用领域

(一)半导体制造行业

主要用于生产车间小分子化学残留物监测和工厂周边环境监测。在半导体生产线中,空气中分子污染物(AMCs)的早期检测对产品良品率至关重要,常见的AMCs包括:

- 分子酸(MA)- 分子碱(MB)- 可凝分子(MC)- 分子掺杂剂(MD)

(二)新能源行业

应用于氢燃料电池的氢气及杂质连续在线检测,保障电池性能与安全性。

(三)医疗行业

通过呼吸气体检测,快速识别微生物,用于糖尿病、肾脏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高风险人群的筛查。

(四)汽车行业

- 发动机机油消耗连续在线快速检测

- 发动机排放动态测试(尤其符合国VI规范)

(五)环境行业

- 环境VOC溯源

- 道路机动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

- 水质分析

-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

(六)食品烟草行业

- 饮料用CO₂气体杂质检测- 烟草气体分析- 香料开发和气味评价

五、可检测的VOC化合物列表

化合物分类

化合物列表

碳氢化合物

烷烃

戊烷、异辛烷、十二烷 (C1 to C16)

烯烃

乙烯、丙烯、1,3-丁二烯、异戊二烯

炔烃

乙炔、丁炔

芳烃

苯、 甲苯、苯乙烯、萘

一萜类

柠檬烯、松萜/蒎烯、蒈烯

含氧化合物

醇类

甲醇、异丙醇、酒精/乙醇、苯酚、里哪醇/沉香醇/芳樟醇

醚类和相关溶剂

丁醚

醛类

甲醛、乙醛、苯甲醛、香兰醛

酮类

丙酮、联乙醯/二乙酰

羧酸类

乙酸、丁酸、戊酸

酯类

甲基丙烯酸甲酯、乙酸丁酯

含氧杂环化合物

呋喃、环氧乙烷、糠醛、麦芽酚

含氮化合物

胺类

三甲胺、异丙胺

酰胺类

乙酰胺、二甲基甲酰胺

腈类

乙腈、丙烯腈

亚硝胺类

N-硝基二甲胺、N-硝基吗啉

硝化有机物

硝化爆炸物(DNT,  DNMB)

含氮杂环化合物

吡咯、吡啶、尼古丁/烟碱、吲哚

含卤化合物

烷烃和烯烃

溴甲烷、氯乙烯、全氯乙烯

芳香烃

1,4-氯苯、1-溴甲苯、氟苯

氟利昂

氟利昂-11、氟利昂-13

含硫化合物

硫醇和硫醚

甲硫醇

其它挥发性硫化合物

氧硫化碳/羰基硫、硫呋喃、二甲亚砜

其它化合物

硅烷和硅烷醇

四甲基硅烷、三乙基硅烷醇

硅氧烷

甲基二硅氧烷、十甲基环戊硅氧烷

有机磷化合物

沙林、乙基沙林、甲基膦酸盐

无机化合物

氨、二氧化氮、磷化氢、硫化氢